随着娱乐圈里“春哥”、“伪娘”现象越来越多,生活中女孩子性格强势打扮硬朗、男孩子涂脂抹粉性格柔弱的越来越多,越来越多的家长变得敏感而忧虑,他们发现,现在的孩子性别上、装扮上越来越中性化,女孩子身上看不到“淑女”的影子,男孩子越来越喜欢梳妆打扮,不知道该如何引导。
父母应倡导“双性化教育”
豁然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朱佳介绍,“中性化风潮”近年渐盛,一些青少年误认为这是个性的体现,父母们则担忧不已,如临大敌。因此,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有关性别的心理学知识。
“根据本姆的双性化理论,人的性别倾向可分四种:男性化、女性化、双性化和中性化。前两者性别特征典型,个体发展局限平庸;中性化缺少显着的性别气质,个体发展较为片面,难以发挥原有性别特色,反而具备另一性别的缺陷;而双性化是最为理想的性别模式,它集合两性优势,在自我概念、社会适应、情绪调控、压力化解、人际关系上都优于单性化者。”朱佳介绍,“举例来说,很多人到中年者,日趋成熟,呈现出双性化特征,如女性更果敢,男性更温和。想让孩子拥有完善的性别人格,需要父母正确引导。首先,不宜将性别特征区分得过于泾渭分明,很多特征并非专有,应为两性共有,而应兼收并蓄,这也是‘双性化教育’的主旨。”
朱佳提醒,家长在引导孩子发挥自身性别优势的同时,可以学习异性良性的性别内涵,而非外表特征,此引导须顺其自然,掌握分寸。遇到因自我意识蓬勃而产生的行为逆反,家长则不必太紧张,理解为主,不可强求,不妨陪伴孩子安然度过青春反抗期,静候其变。
最后,值得注意的是,青春期对孩子的性别教育很重要,现代家庭呈现出女性强势主导,男性逃避疏离的状态,对子女的性别倾向有诸多不良影响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性别样本,身教重于言传。父亲回归家庭有所担当,母亲善解人意柔韧处事,父母双方重视合作,相得益彰,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领会两种性别各自的优势,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。
相关阅读